潮州7月16日电(通讯员 肖卓然) 湘桥区牌坊街转角处,红木投壶筒取代了传统垃圾桶。当银发阿嬷将标有"废旧灯管"的竹签投入"危废壶",全场爆发出喝彩——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将古老投壶游戏魔改成垃圾分类教学神器,市民争相体验"投签归青"的生态解谜。不到三小时,十二个分类壶插满竹签箭雨,236人次在游戏地图上留下"环保足迹"。
藏在街巷里的分类兵法。 队长陈屿手持特制"垃圾扑克牌"现场拆招:"虾壳蟹壳归厨余,但生蚝壳是其他垃圾!"队员用潮汕工夫茶渣演示堆肥过程,把打碎的废玻璃瓶制成微景观生态瓶。最绝的是"谐音记忆法":废旧织物是"布"能回收(潮汕音同"抱"),过期药品需"孤"立处理(同"辜"),摊位前爷孙齐背分类口诀的声浪盖过蝉鸣。
当三代人组团挑战四色分类擂台。 实践队用磁吸拼图搭建"垃圾漂流迷宫":五年级学生王浩指挥奶奶投递中药渣,爸爸负责拆解旧玩具电池归属。积分卡记录着家族战绩,换取的盆栽种子被装进回收奶粉罐。"比广场舞带劲!"林伯指着集齐的四色印章:"原来垃圾是放错位置的韩江贝雕!"
黄昏的金漆木雕牌坊下,实践队特制的三百册《潮式分类秘笈》被争抢一空——内页用嵌瓷纹样标注投递点地图。经营茶馆的陈姐当即在店门口增设分类桶:"连香港游客都夸我们巷子比东京干净!"队长展示市民留言墙上的红手印承诺书:"当环保从口号变巷战游戏,绿美广东才真正打通'最后十米'。"此刻,236枚分类勋章在牌坊下折射夕光,潮州古城正褪去灰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