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廖悦良)
为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深化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引领青年学子以专业赋能基层。7月6日至20日,佛山大学人文学院薪火之队的19名学生,奔赴肇庆德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秉持着佛山大学“明德博学,自强有为”的校训,在德庆的教育帮扶、文化传播、产业调研中践行青春担当。
薪火之队成员集体合照,蔡鹏熹供图
聚焦乡村痛点,明确实践方向
肇庆德庆非遗资源丰富,德庆学宫、龙母庙底蕴深厚,贡柑产业为特色支柱。但乡村发展仍面临挑战:教育上,师资薄弱、课程单一;产业方面,贡柑种植受病虫害防治技术滞后、销售渠道不宽等问题影响。针对乡村教育短板,团队选定香山村作为重点实践地,以义教为切入点精准服务。
义教队员与香山村村支书合照,郑雯予供图
多元义教赋能,点亮乡村希望
香山村居委会夏令营义教是团队扎根基层的重要实践。在香山村村支书的全力支持下,为期8天的义教活动是贴合乡村孩子特点开展的,共有26名小朋友参与其中。活动中,团队联动其他高校形成合力:协助广东财经大学以情景剧、知识问答开展“普法小课堂”;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享家访沉淀的“观察—反馈—跟进”闭环模式,尽显“薪火相传”的协作意义。
佛山大学义教队员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义教队员合照,叶照霞供图

音乐老师教小朋友歌曲《薪传者说》,蔡燕霞供图
音乐课上,队员教唱团队原创歌曲《薪传者说》,用“领唱+合唱”的形式激发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歌声中感受梦想的力量。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的德庆,展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书法课则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和专注力,让他们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8天的陪伴,孩子们变化显著:外向者更主动,内向者渐勇敢,课堂充满自信与欢笑。结营后,团队针对部分孩子适应难题,开展两天家访,与6户典型家庭深度沟通。一位奶奶感动地说:“8天的夏令营像一扇窗,让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家访又像一面镜,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帮娃走好下一步。”
创新实践模式,彰显青春担当
除了义教,薪火之队还在其他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展现出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

宣传队员在认真制作推文,蔡鹏熹供图
在宣传方面,队员们聚焦德庆文化特色与实践动态,撰写10篇实践推文,其中《百千万工程|薪火之队:乐课载非遗,文心传德庆》《百千万工程|薪火之队:田间问计,探寻乡村振兴“柑”甜路径》等多篇上传至学院公众号,单篇最高阅读量超1000次;拍摄5个短视频,涵盖德庆学宫和龙母庙的文化探访,以及竹篙粉制作全过程,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万,为德庆非遗文化与乡土美食的推广注入青春力量。

摄影队员在认真拍照,植颖珍
在产业调研方面,队员们前往马圩镇和官圩镇,深入调研德庆贡柑产业。他们走进贡柑果园,与果农亲切交流,详细了解贡柑的种植、管理和销售情况。虽然团队成员非专业但努力,为果农提供了一些病虫害防治的建议,为贡柑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出谋划策。收获显著成效,赢得多方赞誉
调研队员跟贡柑公司老板交流,植颖珍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育方面,通过8天的义教和家访,激发孩子兴趣,拓宽视野,提升素质,获家长高度认可,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多开展。
在产业调研方面,队员们的建议虽然不能立刻解决贡柑产业的所有问题,但也为果农提供了新的思路,得到了当地果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同时,团队的宣传活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德庆贡柑和德庆的文化美食,对提升德庆的知名度和贡柑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香山村村支书与塘尾村村长均评价:“佛山大学薪火之队的大学生带来新活力与思路,盼更多高校团队助力乡村振兴。”广大青年学子投身“三下乡”实践,正以蓬勃的青春智慧,为德庆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传承校训精神,赓续薪火微光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薪火之队的队员们始终以“明德博学,自强有为”的校训为指引:以“明德”之心关爱孩子、服务产业;以“博学”之志完善课程、调研献策;以“自强”之力克服困难;以“有为”之行担当青春使命——而这正是“薪火”二字的深意: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乡村,让奋斗的精神在青年中传递。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与德庆建立长效合作,持续关注乡村教育与贡柑产业;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可推广模式,吸引更多学子投身振兴。这既是对校训精神的延续,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让今天播下的种子,在明天长成支撑乡村发展的栋梁,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添砖加瓦,在乡村大地上续写薪火相传的青春华章。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们以青春之名赴乡村之约,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德庆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而“薪火相传”的信念,更让这份蕴含着“明德博学,自强有为”的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闪耀,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