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赖可莹)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探寻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2025712日,佛山大学十八夏乡实践队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湄村的云纱星韵香云纱文化产业园,通过专访企业负责人、参观文化展馆并深入制作工场,解码香云纱这一“软黄金”如何在新时代焕发产业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对话掌门人 共话振兴策

在产业园的销售中心,实践队成员与董事长罗兆荣展开深入交流。董事长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香云纱为主题、集产学研旅于一体的文化园区,云纱星韵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在研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接待研学学生8万人次,2024年增长到15万人次,预计2025年将突破20万人次。

这些亮眼的数字,是园区精心构建文化传承+实践体验”研学体系的成果。他强调:“我们园区的口号是学得到、带得走的非遗研学新体验,每个来访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学习香云纱非遗文化,还能亲手过乌拓印小方巾、制作蚕丝扇等工艺小物件,把非遗记忆带回家。”实践队在交谈中深刻体会到,“非遗+教育”的新颖模式不仅能让年轻一代在互动体验中感悟非遗魅力,也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持久动力,更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互促共进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

实践队成员与董事长罗兆荣交谈

漫步文化馆 细品传承韵

 在香云纱文化馆内,实践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沉浸式感受这一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从唐代“莨纱”到明清贡品,从民国“黑色闪光珍珠”到现代时尚单品,展馆以实物、影像和互动装置生动展现了香云纱的文化底蕴。

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罗的组织结构图向实践队介绍道:“纯正的香云纱是用罗的织造物制作的,其工艺属于链式二经绞罗,因此香云纱具有透气透光不透肉的特点。而中国有绫罗绸缎四种织造工艺,许多商家用绸或缎经过薯莨汁的浸晒也叫香云纱,从法律角度看这是欺骗消费者,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这是对传统工艺的背离。”实践队通过参观香云纱文化馆,不仅对香云纱的织造工艺有了更专业的认知,还切实体会到真正的非遗传承既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标准的坚守。

讲解员讲解



深入生产间 见证融合美

随后,实践队走进香云纱制作工场,堆积如山的薯莨原料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植物清香。穿过原料区,队员们来到开阔的晒莨场,工人们正有序进行传统晒莨作业。

据悉,坐落于湴湄村的云纱星韵香云纱文化产业园于20235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将生产、研发、销售、研学、旅游相结合,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为乡村引入人流、资金流,撬动整个村的全面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访制作工场,深刻认识到非遗+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价值,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也摸索出一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


制作工场里的原料薯莨

此次广州南沙之行,佛山大学十八夏乡实践队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匠心传承之路,以青年视角解码香云纱产业振兴密码。未来,实践队将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青年智慧,通过设计创意宣传手册、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广香云纱教育传承基地、创新采用NFC芯片实现香云纱技艺科普视频与文创礼盒智能互联等方式助力香云纱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进一步探索文化振兴乡村的有效路径。


实践队与董事长罗兆荣合照


点赞(250)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