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蝉鸣坠落在禅城塔坡社区的书架间,南国红豆实践团的红白身影如约而至。当投影幕布漫出《世界真细小》的粵韵涟漪,童声便衔着荔枝味的尾音拂过米黄色地砖。此刻岭南的晨光透过窗棂,在奖状金边与书脊沟壑里沉淀成琥珀——那些端坐的红棕色座椅上,正生长着未染尘埃的专注。

  忽而屏幕流转,映出山河的童年。小红军“红小丫”的草鞋足迹化作卡通画布上的星光,稚嫩手指临空圈点着历史细节的暗语。穿红白马甲的导读者躬身如桥,将革命年代的松涛声引进孩子们扬起的视线里。木质书架静立成岁月证人,那些曾存放过社区荣光的隔层,此刻正托举起寻找“三处不同”的悬腕,任铅笔尖在时空褶皱里勾连血火与糖果的辩证。

  当粤曲的柔板轻吻过革命史诗的顿音,塔坡社区的书香便成了最熨帖的襁褓。我们看见传统以歌谣的形态栖居孩童喉间,而信仰在找不同的游戏里长出指纹——这巷陌深处的课堂原非容器,实乃孕育星辰的子宫。

点赞(128)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