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 CCTV-1《山水间的家》 走进南海西樵儒溪村 用45分钟的时间 讲述儒溪村怎样以艺术重塑乡村肌理 完成从“传统渔耕” 至“美学经济”的转型 体验传统渔耕劳作 探寻南海农耕文化 广东江河纵横,山塘水库星罗棋布,丰富的水域资源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养殖产量常年稳居全国首位。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便是广东现代渔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期节目中,由总台央视主持人马凡舒、何岩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组成的“山水小分队”,来到儒溪村,参与传统的渔耕劳作。 节目中,“山水小分队”在凌晨3点加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黄骨鱼夜捕。此时,水温低,鱼群较为安静,不易因挣扎碰撞而受伤,是捕鱼的最佳时机。渔民们手持推网,在齐腰的水中,将分散的鱼群缓缓驱向塘心。随后迅速“插竿定网”,用竹竿将渔网固定,防止鱼群逃窜。待渔网合拢后,静置约半小时,以便黄骨鱼吐出腹中泥水,确保品质。 紧接着进入验鱼环节,收购主体随机捞取约10斤黄骨鱼作为样本,仔细检查鱼的体型、色泽与状态,并将信息实时反馈给收鱼方,作为定价依据。待价格协商一致,便正式“上鱼”。朝霞映照,渔民们将满筐渔获通过半自动化设备运送上岸。 节目播出当晚,该片段#佛山的鱼坐上电梯了#登上微博热搜主榜。 而在这个过程中,嘉宾团队通过体验传统的渔耕劳作,参与撒网捕鱼等水乡特色活动,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深入了解到了儒溪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儒溪村依托千亩鱼塘资源,正稳步实现从传统养殖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全村现有1062口鱼塘,其中近200口专门养殖黄骨鱼。通过统一流转、整合零散资源,村里实现了规模化承包经营,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西樵镇通过修缮进村道路,便利了外地鱼商前来收购。村民们还组建了专业捕鱼队,既会养鱼也会捉鱼,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此外,儒溪村也会定期组织水产养殖专家,定期教农户养鱼技术和方法,让大家学会科学养殖与科学喂养。 儒溪村村民岑汉帮返乡接过父亲的鱼塘,于2019年开始独立经营。面对养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渡过难关,守住了这份家传基业,年收入稳定在30万元左右。目前,当地黄骨鱼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全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鱼”。 沉浸于艺术与乡土 感受岭南水乡千年古韵 儒溪村,坐落于南粤5A名山西樵山南麓,至今已有接近800年历史,村中共有古祠堂21座,村内阡陌交错,水网如棋,是一条优美宁静,纯朴自然的岭南水乡,处处鱼跃人欢。 2022年,儒溪村被纳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八大展区之一。艺术家驻村创作,带动村民共同参与,重新发现家乡之美。在向导的带领下,“山水小分队”通过走访村落,深入体会儒溪美学,欣赏沿途古建筑与艺术装置,沉浸于艺术与乡土的对话,在村庄的每个角落感受生活之美。 节目中,在村民陈灼莹的带领下,嘉宾团体参观了藏在儒溪村的艺术作品。在两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期间,艺术家们把儒溪村的青砖瓦房、交错的河涌、桑基鱼塘、生产生活场景等元素作为创作的灵感,用不同的艺术项目拼出一幅岭南水乡画卷。此外,节目中,还呈现了蕴藏在南海乡村里的多个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讲述艺术介入乡村的新变化。 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带动下,儒溪村的客流量多起来,也有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面包店、咖啡馆等新业态与水乡千年古韵相映成趣。 节目中,“山水小分队”还参与“艺塑儒溪”活动,与广东美院师生携手改造小卖部景观,打造共享小院,改善村庄风貌,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渔艺兴村 儒溪村传承渔业传统 融入当代艺术创意 以美学重塑乡村空间 展现水乡韵、时代风的振兴新篇 感受“百千万工程”成效 看乡村振兴的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