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科教兴国”战略、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佛山大学数学学院“智在乡行 科兴助学”实践队于7月深入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江海社区,开展“暖流江海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项目。实践队由辅导员陈彦君带队,13名同学组成,以科技启蒙活动为青少年成长赋能,从编程赋能、文化溯源、人才联结三个维度,解码社区治理新路径。
科技启蒙落地:以实践活动播撒科技种子
7月4日,实践队13名队员携带教学器材抵达张槎街道江海社区服务中心,采用“三维走访”模式开展调研,收集到32条有效需求信息,最终确定为期七天的“基础认知+动手实践+兴趣引导”课程框架。
授课期间,队员们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兴趣:7月7日的逻辑课上,陈安琪结合“过马路看信号灯”等生活案例讲解逻辑思维;7月8日,李锦辉以醋酸与小苏打反应为例开展化学实验教学;7月9日,蔡嘉熙、杨建伟借助图形化编程软件指导学生制作动画故事,郑芷晗、余朝霞以社区门禁系统为例解析AI技术的应用与风险,通过AI绘画体验课强调版权问题。
7月11日,实践队组织“科技闯关”活动,设置了“逻辑拼图”“实验解密”等关卡,加强青少年对问题解决能力;7月12日,实践队组织学生与家长赴佛山大学游学,在学校机房开展编程实践验证;7月13日的闭营仪式上,学生们展示了《小猫钓鱼》等编程作品,实践队为他们颁发“逻辑大师”“编程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全面总结七天科技启蒙的成果。

多维调研发力:解码社区治理内在逻辑
编程赋能:以调研优化科技启蒙路径
为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实践队在夏令营启动前就已开展青少年编程认知调研,结合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分层次设计逻辑与编程课程。夏令营期间,队员持续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创意实践——从搭建简易游戏场景到模拟生活应用,追踪学生从“初识代码”到“完成程序”的全过程,积累“科技赋能青少年成长”的实证素材,为科技启蒙与社区治理的结合提供了参考。

文化溯源:梳理十年脉络筑牢治理根基
为探寻文化与基层治理的关联,实践队于7月初聚焦江海社区文化开展调研。通过走访老居民、查阅档案的形式,梳理十年间社区的文化变迁:从老旧居民楼翻新到新活动中心启用,从端午民俗文化的传承到邻里互助的故事,系统记录社区建筑、人文、情感的发展轨迹。这些文化符号不仅增强居民归属感,更成为社区治理中凝聚共识的“粘合剂”,凸显文化认同对基层治理的深层价值。

人才联结:观察社区-企业互动生态
7月14日,实践队走访社区周边两家产业园,深入探究社区与企业的互动模式。调研发现,鹰创园通过参与社区端午活动促进资源共享,为居民创造经济机遇;佛山市鼎昊冷链物流产业园从社区招募工作人员,既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又增加居民收入。这种“社区输送劳动力-企业反哺就业与培训”的闭环,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激活区域经济,为“政企社协同助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实践样本。
实践队表示,后续将系统分析收集到的青少年编程调研数据、社区文化资料及政企互动信息,通过量化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方式提炼治理创新经验,形成调研报告,为“百千万工程”推进提供针对性参考,持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