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7月12日电(通讯员 肖卓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于2025年7月12日拜访潮州歌谣省级非遗传承人林朝虹教授,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传承之路,探访新时代非遗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潮州实践。
“潮州工夫茶,工夫出了名——” 湘桥老巷间,林朝虹教授即兴唱起的原创歌谣宛转悠扬,将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殷切嘱托化作童声韵律。她指尖轻点歌谣绘本向队员阐释:“顶真手法让‘关公巡城’的茶艺口诀扎根童蒙,这是非遗接续文脉的基因密码。”泛黄的《潮州歌谣集成》记载着三百年来潮人婚丧嫁娶的世情画卷,林教授轻抚书页感慨:“每句方言都是解码潮汕宗族社会、海洋文明的密钥,护住童谣,就守住了文化根脉的活化石!”
茶香氤氲的访谈室里,林教授展示的幼儿绘本令实践队员惊叹——连续图画解构《天顶飞雁鹅》的童趣意境,小学读本中20首歌谣标注方言发音规律。“紧扣党的二十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战略部署,我们构建了全学段传承体系。”她展开高校课程大纲介绍:韩山师范学院开设歌谣专题课,大学生通过纪录片摄制记录濒危曲调;幼师培养项目首创“任务驱动法”,学子在创作新谣时领悟方言声韵美学。书架上一排“非遗进校园示范教材”见证十年耕守:幼儿园玩歌谣游戏,小学生诵方言诗词,大学生研文化基因,分层滴灌使文化自信在新生代心中拔节生长。
临别时,林教授赠与团队亲笔签名的《潮汕童谣绘本》。嫩绿封面绘着执纸鸢的孩童,扉页题字:“愿青春之力护潮音永续”。实践队员捧着这份嘱托走出小院,巷口恰传来童声合唱:“月娘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清越歌谣掠过百年骑楼飞向韩江,恰似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