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仲夏的蝉鸣与稻田的清香在横江村的街巷间交织,佛山大学管理学院稻香实践团带着专业所长与青春热忱,为这座侨乡古村注入了别样的文化活力。从一场雨中绽放的七一村晚,到孩子们手中承载乡土记忆的书签,实践团以红侨新韵为笔,在横江村的红色沃土上,勾勒出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01

晚大舞台,星当主角

 630日,横江村广场灯火璀璨,一场融合红色基因与侨乡风情的 七一村晚在此拉开帷幕。作为红侨新韵 ——红色文旅品牌赋能横江村高质量发展项目的重要实践环节,稻香实践团将横江村的红色历史与侨乡故事融入团队的每一个节目,让乡土文化在舞台上焕发光彩。

 佛山大学稻香实践团响应结对号召,协助村晚策划准备。稻香实践团的李谭豪、吴雪慧担任本次村晚的主持人,节目有歌唱《稻香》、朗诵《红色的七月》,稻香唱出了横江村凝乡亲汗水希望的稻穗,诉说着党的惠民政策丰收喜悦,红色的七月则是对党带领人民创造丰功伟绩的赞颂。稻香实践团队员们反复排练队形、定好机位、熟悉节奏确保晚会的顺利进行。



 为精准传递横江村的红色底蕴与侨乡记忆,担任主持人的李谭豪、吴雪慧提前深研村史资料,反复打磨主持词。从《十谢共产党》的背景解读,到《我在茶乡等你来》的农耕智慧阐释,再到《再唱山歌给党听》的侨乡情愫传递,每段串词都融入对 红侨新韵的深刻理解。李谭豪在彩排中反复调整语速语调,力求 让村民听着亲切,让观众感受到横江故事的温度;吴雪慧则逐字核对节目衔接细节,确保红色主题与乡土气息自然交融,让党的惠民政策随话语悄然浸润人心。他们凭借扎实的沟通表达能力与前期细致的准备,成为串联整场晚会的青春桥梁


 晚会通过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将乡村振兴的大主题转化为鲜活的乡土表达。虽然下着倾盆大雨,但是表演者们仍然活力四射、村民们热情不减,共同呈现一场盛大的村晚。

《十谢共产党》的开场舞气势磅礴,展现了村民对党的深切感激;

 《兰花花》、《我在茶乡等你来》如同田间地头的清风,吹散了夏日的炎热,展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节目,将党的政策、文明新风与乡土文化完美融合,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让观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幸福里带来的动人的《再唱山歌给党听》、《我把吉祥送给你》,将党的惠民政策、文明新风与华侨艺术深度融合,形成政策在节目里讲、文明在笑声中传的生动画面。

 《稻香》合唱悠悠响起,音符里藏着大地的馈赠、村民的质朴,将田园情愫与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歌声传递;《红色的七月》朗诵时,队员们以饱含深情的语调,回溯党的光辉历程,诉说党护佑人民的温度,以及人民对党的坚定信仰,让红色精神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晚会尾声,舞台上的人们手拉手、心贴心,用饱含深情的歌声齐唱《歌唱祖国》。这一刻,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身影紧紧相依,有实践团青春洋溢的队员,也有横江村热情淳朴的村民,歌声传递着对祖国的热爱,更生动诠释出人民大团结的温暖力量,让结对帮扶的情谊在旋律中愈发深厚,成为这场迎七一・颂党恩活动里最动人的注脚。

 此外,稻香实践团的队员们响应结对需求,化身技术后盾,队员们反复调试直播设备、校准镜头角度,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晚会实时传播,用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让横江村的红色故事与侨乡文化破圈而出。正如横江村村民所说:舞台上不仅有我们的节目,更有我们祖辈的故事和家乡的未来。

 作为省百千万首批典型村,横江村创新采用村晚舞台模式,通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表达方式,使群众对文明村镇建设的知晓率有效提升。正如横江村民所言:过去觉得文明创建是干部的事,现在发现舞台上有我的节目、展区里有我的手艺、政策里是我的生活!


02

书签框藏乡土情,童心绘就文

明景

 除了点燃村晚的文化热度,71日稻香实践团还为横江村的孩子们准备了一方 创意天地”—— 纸质书签框成为装载乡土记忆的容器。孩子们用彩笔描绘祠堂飞檐,也将可爱的图案封存在书签里,让泥土气息与童真想象碰撞出独特的乡村记忆图鉴。




 横江村的孩子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创造美好,他们用成员们精心准备的书签贴上可爱的图案、精美的小花,将这些封存在书签里,让泥土气息与童真想象碰撞出独特的乡村记忆图鉴。




(书签成果展示)

 当村晚的灯光渐次熄灭,书签框里的星光却永远闪亮。稻香实践团用一场联办晚会激活乡土文化自信,用一枚书签定格乡土记忆,正如横江村黄书记所说: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创意,更是让文明新风扎根泥土的生命力。” 这场夏日实践印证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规划中所强调的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稻香实践团的努力,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点赞(85)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