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全域创熟”或将成为基层社会柔性治理开展的关键力量。如何破解“陌生人社会”的治理困境?南海区桂城街道以党建引领破题,践行“枫桥经验”,通过“城市论坛”等创新实践,深化“全域创熟”品牌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柔性治理凝聚民心、激发合力的基层善治新实践。
桂城街道评选出一批“创熟”调解能手和暖心调解案例。
1.以柔治城,因熟而暖!
近年来,桂城街道始终坚持动员街坊邻里参与小区治理,践行“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桂城街道评选出一批“创熟”调解能手和暖心调解案例,通过楼长、巷长、街坊会成员等“创熟”同路人的努力,化解了老旧小区停车、加装电梯、养宠等邻里之间的问题,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
此外,桂城街道累计推出20场“城市论坛”,搭建起居民、城市管理者及专业人士的对话桥梁,议题涵盖高空抛物、架空层空间利用、楼道整治、乡村治理等民生关切问题。
翠颐社区于小区内设置“拒绝高空抛物”宣传点。
在桂城翠颐社区,高空抛物曾是居民的心头之患。“我们以党组织为纽带搭建居民议事平台,通过‘城市论坛’召集居民代表、物业、法律顾问共商对策”。翠颐社区党委书记关绮珠说,经过多次专题讨论后,社区组织志愿者上门逐家逐户签订拒绝高空抛物倡议书,居民自发成立巡查队,安装高清摄像头,隐患化解率提升至98%。
“过去总觉得社区事务是‘政府的事’,现在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一起参与其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更多了。”一位参与讨论的居民感慨。
桂二社区“创熟”居民骨干共同参与老旧小区治理经验交流会。
这种“柔性治理”的理念在江滨社区得到进一步印证。该社区自建房巷道狭窄、垃圾堆积问题长期存在,社区党委通过“城市论坛”组织居民共议长效治理机制,推动思想从“要我清”转向“我要清”。2023年启动环境整治后,46吨垃圾被清运,巷道墙面绘上彩色图案,闲置角落变身“邻里花园”,居民自发认领养护责任。“看着自己参与设计的彩绘墙,大家更珍惜社区环境了。”“巷长”李叔说。
据统计,2024年,桂城街道已培育88个“创熟”议事协商平台,共召开348场议事会议,年度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02件,解决社区问题254个。
2.以“柔”治理的触角逐渐延伸
“柔性治理”的深化,体现在治理触角向文化、服务等领域的延伸。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余辉表示:“‘柔性治理’的关键在于以服务传递温度,以文化凝聚认同。让每位居民感受到‘桂城就是我的家’。”街道推出六大主题210项邻里活动,覆盖全年龄段需求。春节写春联、中秋做花灯等“邻里·传承”活动,让新老居民共品传统文化;青少年编程课堂、社区健康讲座等实用课程,惠及居民超5万人次。
目前,社区教育正成为“柔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南海开放大学将全区超三分之一的公益课程落地桂城,南海妇幼保健院连续三年送课入社区超110节,300余名社区骨干转型为义教讲师。在桂一社区,“美学生活课堂”通过诗词鉴赏、茶道体验,让新市民增强归属感;在“舞动桂城”舞蹈大赛中,62支跨社区组合的参赛队伍用舞姿诠释邻里情谊。“过去对门邻居都不认识,现在一起跳舞、上课,社区越来越有‘家’的味道。”舞蹈队成员陈阿姨说。
桂城街道在6个试点社区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三位一体的治理枢纽,推动服务标准化与治理人性化融合。灯湖社区通过常态化活动运营,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比例两年内翻番;中海、碧桂园等物业企业创建“红色物业”,设立党员先锋岗、楼栋管家,试点小区物业投诉率下降41%。
“我们正在实现从‘减负’到‘引领’、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的转变。”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余辉表示,桂城街道将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发展红色物业、慈善文化等柔性治理手段,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桂城全域创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