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又一个洪峰平稳过境佛山

樵桑联围边

西樵人的工作生活恢复到了平常节奏

“它一直在造福我们,保护我们。”“敬畏自然,并肩守望,是西樵的传统。”谈及家乡和桑园围、樵桑联围,西樵镇联新社区党委书记吴日娣、西樵镇水利所退休干部余德权都有感而发。

西樵山下,西江、北江奔流不息。两江之间,水网密布,桑园围工程自北宋徽宗年间依水而建,是中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级遗产。900多年来,人们联基成围,再把桑园围与樵北大围连成樵桑联围,它长情守护一方水土,同时见证发展腾飞,它变“水患”为“水利”,融合“治水”与“治乡”,演绎了世界灌溉工程史上属于岭南的一段传奇,是天人进退共存、湾区开拓的印证。


桑园围的发展史也是一代代西樵人民与灾害斗智斗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精气神,不仅抒写在西樵山上、回荡在书院里,也写在桑园围、写在一道道防洪工程上,并深入到西樵人的血脉中。洪峰过后,人们比以往更能感受和读懂到这种代代接力的治水智慧,以及并肩守望、奋斗不止的乡土精神。

近千年来,沿着西、北江筑起的桑园围就留传下每逢汛患沿江值守的惯例。时至今日,这个传统依然延续,并凝结出团结为乡、患难与共的自治精神。


每当西樵的防汛工作达到预警戒水位,与西樵镇各村(社区)、部门一样,吴日娣和联新社区的干部们都会作为巡堤员,走上责任堤围,甚至驻守堤围,进入24小时轮班的工作模式。

今年6月17日,广东防汛应急响应升至Ⅲ级,西江马口水文站水位达6.39米,录得超五年一遇洪水。16日晚8时,北江三多站点达预警戒水位,西樵镇三防指挥部立即启动洪水防御机制,包括联新社区在内的樵桑联围东堤防守责任村(社区)率先开展巡堤工作。


6月21日8时,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三防指挥部同步启动了防汛Ⅲ级响应,西北江洪水均超警戒水位。这轮值守,要求各堤围责任村居和单位做好上堤驻守,联新社区巡堤队换好雨鞋,备齐探杆、手电筒等应急工具,就开始按每班不少于5人、每2个小时巡堤查险一次。从下安桥边一直到龙湾桥附近,联新社区的责任堤围全长700米,位于樵桑联围东堤的龙湾基,属于广东省历史险段。


联新社区巡堤队值守期间,西樵镇政府、热心企业、乡贤输送清凉饮料、解暑水果,补给支持也不间断,共筑防汛抢险“安全堤”。154个小时后,到6月23日上午6时,西、北江水位降至警戒线以下,值守工作才告一段落。


因桑得名,首筑于宋,联围于明,桑园围水利工程地跨南海、顺德,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大围周长83.86公里,围内面积达265.4平方公里。在西樵,桑园围与樵北大围连成樵桑联围。千百年来,大堤在,家就在。


联新社区的700米,就连接着不计其数的巡堤日夜,连接着人们和这片水土。吴日娣在1999年首次参加巡堤工作,至今巡堤守堤25年,他亲身感受到桑园围对家园、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和重要性。


怀抱对幸福家园的向往,西樵人背靠传承千年的水利工程,始终齐头并肩抗击水患,奋发向前。至今,吴日娣还是很感慨:“我们好在有桑园围。它一直在造福我们,保护我们。而每一次的值守,乡亲们都一呼百应。”

围,接续守护万民。人,坚持护堤不变。


桑园围特别讲究顺势而为,它集防洪、抗旱、灌溉、养殖、交通运输于一体。千百年来,桑园围、樵桑联围历经风雨洗礼以及多次修筑完善,至今仍守护着西樵,发挥着综合水利效益。西樵也在宏大水利工程的守护下发展进步,并坚持做好升级和维护。


西江岸边,西樵太平墟始于明末、盛于近代,堪称南海桑园围的“围堤之门”。距离不远处,太平排涝泵站立于樵桑联围南片的桑园围吉水片区内,自2021年底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与西樵镇内其他泵站联排联调,服务人口约35万人。


这个重点民生水利工程,通过改善桑园围内部分片区的水生态水环境,缓解防汛排涝压力,守护一方百姓。从高处俯瞰,泵站东西两侧,西樵太平墟、水运村河鲜街熙熙攘攘,平安祥和。


西樵山根水利枢纽工程是另一项大动作,通过重建或新建排涝泵站、水闸和引水泵站,有效增强了片区防洪排涝能力,并带动提升西樵镇整体水环境,成为佛山首个收获“大禹奖”的水利工程之一。“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又名“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奖”,是中国水利工程行业(优质工程)的最高奖项。

老设施通过“新操作”优化升级。就樵桑联围东、西堤防洪保护,西樵镇近年累计总投入3.39亿元。特别是,在龙湾基险段、果基段、三门段完成了灌浆加固14.69公里,有效地用灌浆填塞堤围缝隙部位,消除堤围安全隐患,提高堤围防洪能力。


走近细看,在险段位置进行了水下抛石、贴坡反滤和铺设混凝土截渗墙,更好地抵御水流对堤围的冲刷。内坡脚新添了巡堤道路,方便巡堤人员更快发现险情,及时处理隐患。穿堤排涝泵站经过重建加固,既消除了原有旧泵站的安全隐患,又提升了片区的排涝能力。


村居也在发展中,坚持维护好这道“围”。联新社区正在抢抓西樵“3+3”产业发展体系发展机遇,建设千亩樵山新能源产业基地。“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同时继续保护好堤围。”吴日娣说。

“这是一个活着的遗产,是天人进退共存、湾区开拓的印证,里面刻着信念、坚守、凝聚和延续的光芒。”6月18日,艺术家何海洋就第二届大地艺术节又一次到西樵考察,有感而发。


世界遗产桑园围不仅是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在西樵,其发展史更是历代西樵人民坚定信念、发挥智慧、守护家园、聚水兴财、扬帆出海的历史,也是一部并肩守望的历史。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向往幸福、共建幸福,并且为此奋斗不止。


历代对桑园围工程的修建,让桑基鱼塘的收益“十倍禾稼”,极大促进了西樵农业、水运和商业的发展。

如镇域品牌产业,西樵纺织。早在明清时期,桑园围内丝织业发达,其中尤以西樵的丝织业最具规模,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更远销东南亚。一船丝运出,一船白银归。满载丝绸的渡轮,从民乐窦外运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通过水上丝绸之路远运到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民乐窦因此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脱胎于桑园围发达的蚕桑业和缫丝业,西樵在改革开放后,还成长为全国有名的纺织之乡、面料名镇。

水患避,财富聚,人文兴。桑园围造福了一代代樵山人,丰富了璀璨的岭南文化。以桑园围为脉,人们一直珍而重之、践行至今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幸福家园既是对自然的改造,也是对自然的保护。


桑园围成为世界遗产,但西樵人并未满足于此。在“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南海区发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脉规划,谋划打造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西樵,决心进一步发挥桑园围世界级IP的拳头效应。建成运营一批乡村文旅品牌项目,支持岭南文化内容生产传播,推动桑园围文化公园建设等,都已加入“待办清单”。


西樵人敬畏自然,奋斗不止,“老水利”余德权是践行者之一。余德权是西樵儒溪村人,退休前在水利岗位干了40多年,是镇里的“土专家”。每当家乡防汛前线有需要,他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前线。


给西樵村居、部门等“三防”责任单位做巡堤培训,就是余德权其中一项坚持至今的工作。“‘老带新’是水利行业的传统,”余德权说,“敬畏自然,并肩守望,都是西樵的传统。”



点赞(0)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