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佛山,街巷安宁,灯火可亲。在创意产业园,“夜经济”护航队能在10秒内快速处置突发警情;在校园门口,“警家校”护畅队仅用5秒即可完成安全交接。此外,6200余个最小应急单元遍布全城,14万平安志愿者共同守望相助。2024年,佛山群众安全感达98.9%,刑事治安警情大幅下降,一座让市民安心、投资者放心的平安之城,正焕发现代化治理的生机活力。
市公安局特警在祖庙门前巡逻护航
一体联动,构建协同作战新格局
在市委坚强领导下,佛山建立“党委领导、政法统筹、公安牵头、镇街主责、社会参与”工作格局,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牵引,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治安防控网络。这一顶层设计的确立,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整体布局基础上,全市政法系统协同作战,构建起“情指行”一体化实战体系,推动完成“四个一”体系建设,实现了警力、设备、警情图层等要素的“一图调阅”。目前,全市5个区、32个镇街综治中心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722个社区警务室、68个警务岗深入基层治理末梢,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网络。在禅城区,12个部门在综治中心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南海区构建“丰”字形治理网络,实现区镇村三级贯通;顺德区创新“凤城平安哨”群防群治模式,打造涉家具行业矛盾纠纷一体化解纷中心,为专业市场提供精准治理方案;高明区深化“园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推进“七无三零”平安村居创建,依托“党建+全科网格”机制将重大项目矛盾化解在一线;三水区建立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套严密的组织体系,确保了防控工作的高效运转。
科技赋能,提升智慧防控效能
如果说一体联动构建了防控的骨架,那么科技赋能则为其注入了智慧的灵魂。佛山建成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接入1.3万套传感设备,借助AI算法实现风险智能研判与处置方案精准推送。2021年至今,该系统累计处置各类警情2万余起,发布预警报告600余份,成为城市安全的“智慧大脑”。
在这一智慧平台的支撑下,“定点值守+动态巡逻”和巡处一体化勤务模式得以全面优化。公共场所视频覆盖率、重点单位“一键紧急报警”接入率均达100%,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南海区里水镇建成5376路治安视频,实现“全域感知、动态识别”;通过聚焦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并依托侦查中心24小时响应支撑打击的工作机制,以“每月一专项”行动持续强化侦查打击力度,专业化、数字化、集约化的高质量侦查打击模式日趋成熟。得益于此,涉毒、盗窃、诈骗等类案打击成效居全省前列,命案发案数量降至历史新低。

市公安局水警在东平河道巡逻护航
群防群治,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科技手段织就了防控的天网,而群防群治的力量则让这张网深深扎根于基层土壤。佛山培育出“功夫平安志愿队”、禅城“飞鸿联盟”、南海“黄岐街坊”、顺德“凤城红袖标”、高明“月明快递小哥”、三水“淼城堡垒”等特色志愿队伍2000余支,吸纳志愿者14万余名,建成“最小应急单元”6200余个,照亮城市每个角落,成为平安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这些群防群治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警家校”护畅模式从单纯的交通疏导升级为全方位安全守护,使校园周边车辆通行率提升至65%,事故警情下降62%。在更广阔的村居层面,“七无三零”平安创建深入推进,九成村居完成建设,90%以上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朗沙社区的“诚信积分”机制巧妙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儒溪村的乡贤调解有效促进乡村和谐。全市贯彻落实见义勇为奖励保障办法,让“人人参与平安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智慧大脑的精准指挥到街头巷尾的温情守望,从一体联动的机制创新到基层治理单元的深度激活,佛山正以系统思维构建起一张“天网覆盖、地网支撑、人网联动、智网赋能”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座制造业大市用实践证明:平安不仅是民生福祉,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再造一个新佛山”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