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门内,劳务纠纷、消费维权、邻里纠纷等各类诉求有序流转;

一张网上,AI预警、网格巡查、多部门协同实时响应。

在佛山,覆盖5个区、32个镇街的综治中心,正成为群众化解矛盾的“首选地”和“终点站”。

佛山市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市委重点工作,按照“五有”目标和“5+2”规范化要求全面推进。目前,全市5个区级综治中心、32个镇街级综治中心全部实现实体化运作,构建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基层治理新格局。2024年,全市群众安全感达98.9%,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3%,平安正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全市5个区级综治中心

01

体系化布局:从“分散治理”到“全域协同”

佛山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骨架,推动综治中心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在“环两江先行区”12个镇街开展硬件升级与流程再造示范,带动全市32个镇街综治中心分类打造、提档升级。针对制造业大市、工业园区密集的特点,创新建立工业园区分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园区平安服务站,让职工“诉求有门”、企业“服务上门”。

高明区综治中心沧江分中心首个检察官工作室位于沧江工业园,提供矛盾纠纷化解等法治服务,助力平安园区建设

这一体系化布局的成效,在顺德区综治中心的创新实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龙江镇市民舒小姐因困扰二十余年的户籍问题前来求助时,综治中心立即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如同一台精密的“解纷机器”开始高效运转。区民政人社局协调村委会出具证明,司法局公证处补全手续,公安分局优化落户流程——多部门协同发力,让这道跨越二十年的难题在两个月内迎刃而解。“来这儿一趟就把心头大事解决了,太赞了!”舒小姐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截至目前,顺德区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矛盾纠纷6090件,这个曾经的“诉求迷宫”已蜕变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民生难题终点站”。

02

法治化赋能: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

在夯实阵地建设的基础上,佛山进一步用法治力量为治理赋能。

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发力,握指成拳,推动建立“前台全量受理、后台研判分流、部门依法化解”的全域治理新模式。与此同时,南海区精心编织的"丰"字型治理网络,纵向打通区、镇、村三级脉络,横向串联43个职能部门,构建起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的"法治流水线",让每起矛盾纠纷都能在法治轨道上顺畅运行、闭环化解。

法治化赋能让跨部门协作更加顺畅。在禅城,非诉讼纠纷化解中心整合司法资源,联动综治中心构建起疑难纠纷统一受理平台;在三水,大塘工业园区社会治理中心让工人“足不出园”化解矛盾纠纷。

03

智慧化研判:从“人海战术”到数据驱动

法治固本的同时,科技为治理添翼。

面对新业态带来的治理挑战,佛山以智慧赋能精准破题。当广州沈女士因5万元翡翠手镯“货不对板”辗转难眠时,南海区玉器珠宝行业多元解纷中心的专业调解组迅速介入。法官从公平原则出发,提出兼顾消费者权益与商家成本的方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这类跨省纠纷的快速化解,正是佛山“法治+科技”双轮驱动的生动缩影。

更深入的变革发生在数据层面。顺德区构建的“矛盾共治平台”汇集超28万条矛盾纠纷数据,AI模型实时研判风险,推动480余起苗头事件提前干预;全市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成统一安全大数据池,实现“异常数据自动报警、风险等级智能研判”。从玉器直播间消费维权到工业园区劳资纠纷,数据奔跑正逐步替代群众奔波,精准治理取代了大水漫灌。

04

社会化协同: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

智慧治理提升了效能,而社会协同则扩展了治理的广度。

在佛山,解纷力量无处不在。南海区大沥镇嘉怡社区,榕树头下的“和事佬”用乡音乡情化解邻里漏水纠纷;顺德区伦教街道推行“三站合一”模式,构建5分钟“调处圈”;三水区芦苞镇综治中心整合多方力量,实现“小事不出村”。目前,全市已建成调解组织1689个,拥有专兼职调解员1.3万名,44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如繁星散布城乡。

行业性调解更展现专业力量。南海区组建125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新业态专调委精准应对网约车、电商等领域矛盾;顺德区涉家具行业一体化解纷中心建立多机构联动机制,成功化解湖北消费者60万元家具纠纷;禅城区“老潘调解室”独创特色工作法,三代金牌调解员传承基层善治智慧。这些多元力量的融入,让治理网络更加密实坚韧。

05

制度化保障:从经验治理到规则之治

多元共治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坚实保障。

2024年6月,《佛山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这是广东省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域首部地方性法规。《条例》将多元解纷经验从实践创新上升为制度法规,为商事调解收费、网格化排查等提供明确指引。

制度化建设同样深刻影响营商环境。佛山中央法务区快速集聚大湾区调解中心、金融仲裁院等十余家机构,形成“非诉调解+专业审判+高效执行”立体保护网络;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创新“预警—引导—重整”机制,为困境企业打通重生通道。法治正从“软环境”升级为“硬实力”,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06

精准化防控:从末端处置到源头预防

制度的完善让治理更加规范,而精准防控则让治理更具前瞻性。

佛山市创新“网格+群防”模式,激活解纷“神经末梢”。南海区黄岐派出所将辖区划分为89个网格,830人的“和事佬”队伍昼夜值守;禅城区“飞鸿联盟”吸纳1511支志愿队伍,商圈接警时间缩短50%;顺德区“凤城平安哨”让快递小哥、志愿者化身流动岗哨,推动平安守护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出击”。

“飞鸿联盟”在东平河边开展巡逻

这种精准防控的理念延伸到各个角落。随着“平安细胞”工程深入厂企、校园、社区,全市553所中小学“警家校”护畅队让接送时间减少15分钟,90%以上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三水区在185家重点厂企建立“三层防护网”,芦苞工业园区伤害类警情下降53.9%;高明区建成4个平安示范园区,网格事项解决率达95%以上。预防为主的治理理念,正在将矛盾消解于未然。

从市井街巷到产业园区,从传统纠纷到新兴业态,佛山正以综治中心为支点,撬动治理现代化变革。当群众推开综治中心这扇门,看到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窗口,更是一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在这里,平安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日常生活;治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元共治的生动实践。这座制造业大市,用一套覆盖全域的“治理神经网络”,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佛山样本。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点赞(285)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