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7月19日电(通讯员 肖卓然) 清晨的潮州市博物馆还弥漫着樟木香,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的摄像机已掠过明代潮州窑青釉缠枝莲纹梅瓶的裂痕。镜头推至特写时,瓶身0.2毫米的冰裂纹里,竟折射出《文物保护法》第24条"修旧如旧"的激光投影——这支响应国家"十四五"文化传承战略的青年团队,正以法学视角为千年文物重注时代血脉。

在潮绣金线牡丹展柜前,实践队长陈屿手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手册调整焦距。当4K镜头穿透十二层纱线的经纬,讲解员林琬的声线在同期声中震颤:"这套清末嫁衣的金线含金量达98%,如今受非遗条例保护,仿制需获省级授权!"更精妙的是法治元素的视觉转化:清代木雕《韩江春晓图》的航拍画面旁,同步叠加潮州首例古建保护公益诉讼案判决书节选,让文物背后的法治守护力量跃然屏上。

拍摄间隙突现专业交锋。当队员发现某宋代瓷枕展签未标注来源信息,立即启动《博物馆条例》第28条核查程序。博物馆研究员现场调取藏品档案,特写镜头记录下补正标签的全过程——"法律监督不是找茬,而是共同守护文化基因库!"馆长向法学团队竖起拇指。这种专业碰撞催生了系列视频的独特架构:每集以文物细节切入,延伸解读乡村振兴中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村落改造法规适用等现实命题。

点赞(339)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