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日,佛山大学百千万突击队青衿致远实践队前往清远英德市英红镇人民政府,与当地团委副书记、宣传部主任等开展专题座谈会。双方围绕英红特色产业发展、文化资源挖掘、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及留守儿童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英红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以茶为媒,政企联动打造茶产业新高地。据英红镇宣传部主任介绍,英红镇是英德红茶的核心产区,茶产业占全镇经济收入40%以上,同时也是全镇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座谈会上,宣传部主任介绍当地茶业发展的创新思路,以文旅赋能产业发展,依托“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宣传推广模式,线上依托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等权威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线下以招商推介会、茶叶展会为媒介扩展市场,以此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示示范镇”的创建工作,为茶企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支撑。在政企协作方面,宣传部主任强调,“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通过推荐申报扶持项目、组织产销对接会等方式,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深耕文化资源,从历史底蕴到现代传承。据宣传部主任介绍,“除了茶厂业,英红镇还拥有归侨文化、知青文化和茶厂工业遗产等资源,这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基础。”座谈会上,宣传部主任重点介绍英红镇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在文化保护方面,英红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与展示。2019年建成的英红博物馆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馆内系统展示了归侨历史、知青岁月和红茶产业发展历程。英红博物馆开放频率高,配有专业讲解服务,便利游客的参观学习。英红博物馆不仅是群众了解历史的窗口,还成为党校培训、研学活动的重要基地。团委刘副书记坦言,“目前英红博物馆受限于场地规模,尚未设立专门的文创产品展厅,制约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实践团队对此提出“高校设计帮扶”方案,为英红博物馆开发系列茶文化衍生品,助力文化IP打造。在文旅融合方面,英红镇结合自身的优势,创新推出“茶文旅”发展模式。每年3月底至4月初是茶叶的头彩季,清远市农业农村局主导联合各镇茶企举办采春茶活动,将采茶体验、制茶工艺展示与文化展演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更值得一提的是,镇政府巧妙结合归侨元素,在归侨侨眷聚居区举办"归国华侨文化节暨春茶品鉴会",既弘扬了侨乡文化,又为英德红茶品牌推广注入新内涵。通过归侨文化的国际传播优势,着力提升英德红茶的海外知名度。位于镇内的红旗茶厂工业遗产是另一大亮点。这座始建于上世纪的老茶厂保存完好,斑驳的厂房、老式制茶设备见证着英红茶的辉煌历史。红旗茶厂在保留工业风貌的基础上,增设文创空间、茶艺体验馆等,打造集历史展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

       政策护航,让助学与民生保障落到实处。座谈会上,团队重点调研了英红镇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政策的落实情况。座谈会上,镇团委刘副书记详细介绍英红镇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政策方面的创新举措。当地建立了“学校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证明材料等举措,确保困难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刘副书记强调,“英红镇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由各校负责资助申请的第一线工作。在审批环节,镇内与民政部门、社工站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他们掌握的家庭困难情况核实材料,大大简化了证明流程。”实践团队分析在其他地区调研的助学案例,并提出“精准帮扶”建议,建立贫困家庭儿童成长档案,对接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政策解读,确保政策“不漏一人”。

      守护成长,聚焦留守儿童教育难题。英红镇留守儿童占比达20%,其教育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座谈会上,镇团委刘副书记系统介绍当地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的创新实践与面临的挑战。当地已构建起包含“英红小小家”素质拓展平台、专业心理服务体系、企业爱心资助网络和第二课堂生活技能培训在内的多维关爱体系。然而,工作推进中仍面临家庭教育观念分化、专业心理辅导力量不足、偏远村小教育资源短缺等现实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当地正积极探索“流动教育站+线上课程”的创新模式,计划通过实现镇村教学点网络全覆盖、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引入高校志愿者结对帮扶等措施,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实践团队结合专业优势,提议构建“高校+社区”结对帮扶模式,定期组织线上课程辅导,并募集图书、文具等物资建立“乡村图书角”,为教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英红镇团委副书记表示,此次座谈会不仅让实践团队深入了解英红镇的发展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必将结出更多硕果。”

点赞(693)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