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7月14日电(通讯员 肖卓然) 清晨七点的湘桥区春光小学祠堂,百年前英歌舞练功的旧地,骤然被螺号与锣鼓声惊醒。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团的青年扛着彩漆木槌踏入庭院,簸箕大的英歌脸谱在晨光中流转朱金——这堂《英歌澎湃,舞韵传情》非遗课,选择在先祖传承的现场开讲。
木槌起落间,历史褶皱被层层剥开。 "瞧这双头蛇阵!"实践团主讲韦绿漪执槌点向投影,梁山好汉脸谱在祠堂白墙浮动:"红面关胜忠义为魂,黑面李逵怒喝乾坤,三十六道脸谱就是三十六张善恶明镜!"孩子们指尖抚过木槌上深凿的弦纹,惊呼声中被点燃热血——原来铿锵鼓点藏战场杀伐,跺地震脚是驱邪纳吉,三百年潮人骨血早已烙进英歌的每寸筋骨。
当半人高的特制木槌递到五年级陈桐手中,课堂在惊叫声中沸腾。 三十名学生被分成"忠义堂"与"英雄擂",在簸箕铺就的简易地堂模仿"麦穗花""八字镖"阵法。小胖墩王浩的脸谱墨线被汗水晕开仍不肯停:"我扮鲁智深,要舞出打镇关西的威风!"实践队员穿梭阵中矫正斜槌手势,少年们腾跃的身影倒映在宗祠石柱上,恍若与先辈英
灵同频振臂。
祠堂梁枋垂落的红色许愿笺写满稚嫩笔迹:"要带英歌去广州比赛!""教妹妹打'七星槌'!"校长拾起一张飘落的笺纸感慨:"当'文化传承'化作他们滚烫的渴望,振兴何愁后继无人?"实践团长周屿望向院中百年苹婆树,新叶正擦过祠堂飞檐:"百千万工程要扎文化根,先要让少年懂得以热血去爱这片土地的温度。"30分钟的沸腾课堂,为30颗童心种下非遗火种,英歌鼓谱将从祠堂出发,叩响潮州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