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潮汕大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我们探寻非遗文化的热忱。7 13 日,佛山大学瑞昇归雁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继续在潮州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先后走进潮州窑瓷博物馆、潮绣展馆与湘桥区博物馆。指尖划过千年窑瓷的冰裂纹路,目光穿透潮绣的镂空绣面,耳畔仿佛响起木雕工具的轻响 —— 这一天,我们在匠心与时光的对话里,读懂了潮汕非遗传承千年的密码。

潮州窑瓷博物馆:千年窑火照古今

  推开潮州窑瓷博物馆的朱漆大门,一股温润的瓷土气息扑面而来。展厅中央,一件明代青花鱼藻纹碗静静卧在射灯下,碗沿的冰裂纹路如古树年轮般细密,釉色在光线下流转着淡淡的蜜蜡光泽。这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戴着蓝布袖套的志愿者陈姨轻轻拂过展柜玻璃,你看这鱼纹的笔触,起笔重收笔轻,是典型的潮州窑一笔画技法。

  漫步展厅,从唐代的青釉执壶到宋代的青白瓷梅瓶,从清代的堆塑龙纹瓶到当代的青花山水瓷板画,时光在瓷器的釉色里层层沉淀。在现代陶艺展区,一组潮剧人物瓷雕让我们驻足良久:穆桂英的翎子用镂空瓷片拼接而成,轻轻一碰便簌簌作响;许仙的衣袂褶皱处施了乳浊釉,在灯光下泛着月光般的朦胧。这些作品融合了 3D 建模技术,陈姨指着作品铭牌,年轻匠人把潮剧元素和现代工艺结合,让老窑火有了新温度。

  在模拟龙窑的展区,我们见到了 78 岁的陶瓷匠人李师傅。他正用竹制利坯刀修整瓷坯,刀刃与瓷土接触的地方泛起细密的瓷屑。拉坯要稳如泰山,利坯得巧如游丝李师傅手腕轻转,坯体上便出现一圈若隐若现的弦纹,我父亲教我的时候,说潮州窑能烧千年,靠的就是守拙求新四个字。

潮绣展馆:针尖上的光影魔术

  从窑瓷博物馆出来,穿过两条栽满凤凰木的老街,潮绣展馆的铜铃声在巷口回荡。刚踏入展厅,我们就被迎面一幅《百鸟朝凤》立屏震撼了 —— 金线绣制的凤凰尾羽层层叠叠,阳光透过绣面的镂空处,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仿佛真有百鸟在光影里振翅。

  “潮绣最绝的是垫绣展馆里正在刺绣的林阿姨放下绷架,给我们展示她手中的作品:一片巴掌大的牡丹花瓣,竟用了五层不同颜色的丝线垫绣,指尖触碰处能感受到清晰的立体纹路。你试试从背面看,她把绣品翻转过来,我们惊讶地发现,繁复的花纹背后竟只有寥寥数笔线头,这叫反顺针,讲究正面繁花似锦,背面干净利落。

  在珍品展区,一幅民国时期的潮绣博古图挂屏让我们屏息凝神:绣品上的青铜鼎用盘金绣技法勾勒,鼎耳处的云纹采用打籽绣,每一粒线结都如粟米般大小;鼎下的案几用乱针绣表现木纹,远看竟与真木肌理无二。当年这是大户人家嫁女儿的嫁妆,讲解员笑着说,一针一线都是家底,比金银珠宝还金贵。

湘桥区博物馆:木雕里的潮汕烟火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湘桥区博物馆,给陈列的木雕作品镀上一层金边。展厅入口处的金漆木雕神龛堪称奇观:高近三米的神龛上,三层楼阁层层叠叠,每层都雕刻着《三国演义》的故事,刘备的胡须用通雕技法刻得根根分明,关羽的红脸漆着金粉,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

  “你们看这处蟹篓博物馆的王馆长指着一件清代木雕摆件,篓子是镂空的,里面的螃蟹却雕得活灵活现,连蟹钳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我们凑近细看,果然发现篓子的孔隙比蟹爪还小,却能把整只螃蟹在里面 —— 这种镂空透雕技法,正是潮州木雕的独门绝技。

  在互动体验区,我们尝试着用刻刀在樟木片上雕刻简单的花卉图案。看似普通的刻刀在手里却不听使唤,要么刻深了劈裂木片,要么刻浅了留不下痕迹。我们潮汕人说一凿二刻三打磨正在指导我们的匠人陈师傅笑着说,这手艺没有十年功夫,拿不起真正的刻刀。他随手在木片上划了几刀,一朵含苞的莲花便跃然木上,花瓣的弧度恰到好处。

让非遗在青春里流转

  暮色渐浓时,我们坐在博物馆的石阶上,手里还留着樟木的清香。回望这一天的旅程:瓷窑的烟火、绣针的微光、刻刀的轻响,这些看似遥远的非遗技艺,其实从未离开潮汕人的生活 —— 市集里摆着潮州窑的碗碟,老厝的门楣上刻着木雕,阿婆的衣襟上绣着潮绣纹样。

  “百千万工程的春风里,这些古老的技艺正焕发新生:潮州窑瓷推出了适合年轻人的文创茶具,潮绣纹样被印在潮剧元素的 T 恤上,木雕师傅开始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创作。正如李师傅说的:传承不是把老物件锁在柜子里,是让它们在新时代活出滋味。

  回程的车上,我们的笔记本里夹着从展馆带回的瓷片标本、绣线样本和木雕碎料。这些带着温度的物件,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道理: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时光里的活水,需要我们用青春的脚步去丈量,用年轻的声音去传播。当更多人读懂这些匠心故事,潮汕大地的非遗之光,定会更加璀璨。

点赞(364)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