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果园迎“智”变:智能采收机器人助力产业升级

      近期,佛山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智能水果采摘机器人团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利用学期间隙,深入佛山、肇庆、江门等岭南果业主产区,针对多品类混种的中大型果园,开展为期多周的实地调研与设备测试,为果农带来了一套极具创新性的智能解决方案 ——面向岭南多品类水果自主采收的果园具身智能机器人。该系统以 “通用水果检测—语义SLAM定位—具身技能学习”三层架构为核心,精准破解果园 “人工依赖强、季节集中、地形复杂”的现实痛点,提供“稳、准、快”的智能化采收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动能。

深耕科研促秋收


在当下,岭南中大型果园的采收环节仍深陷“人工依赖”的困境。以佛山市果岛农庄为例,其负责人满脸愁容地坦言:“我们园里种了葡萄、火龙果、柑橘等好几个水果品种,每到成熟季就犯愁招工!人工成本逐年上涨,一个工人一天工资要200多,可效率却上不去,果实碰伤、漏采更是常事,好好的果子卖不上价,心疼得很!”

传统人工采摘的弊端早已凸显,成为制约果业发展的 “绊脚石”。一方面,采摘的效率难提,一个熟练工单日最多采摘 200 斤水果,面对百亩以上的多品类混种果园,采收周期被拉长,成熟果实易因采摘不及时烂在枝头,直接损耗率超 10%;;另一方面,采摘的品质难以保证,人工采摘时的挤压、拉扯易造成果实损伤,碰伤果只能低价处理,直接拉低果园整体收益;此外,果农高空采摘还存在跌落、划伤等安全风险。

针对上述痛点,团队自主研发的果园具身采摘机器人为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地测试显示:在低矮的木瓜园内,机器人依托灵活的全地形底盘可在狭窄行距中自如穿行,精准绕避植株,不伤枝叶;在柑橘、火龙果等结果密集区,机械臂保持稳定作业姿态,按“识别—近接—抓取—回收”的流程有序完成作业,动作连贯、对准可靠。

测试现场,团队系统采集了行距、棚型、遮挡比例、果串密度等一线参数,用于后续算法与机构的小步快迭代。同时,团队与果农围绕设备工作效率、操作便利性、后期维护成本等实际需求展开深入交流,收集到“增加多果种快速切换功能”“优化丘陵地形爬坡能力”等诸多建设性建议。

基于深入果园调研所收集的一线需求,团队对水果采摘机器人的整体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升级与优化。通过对感知、定位、抓取等核心模块的细致梳理与重构,机器人的识别精准率、作业效率与环境适应性得到大幅提升,使其更贴合复杂果园的实际作业需求。

科创联农拓新篇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动优势,以智能化、无人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水果采摘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项目将持续开展 “示范果园 + 联合攻关”,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完善跨果种适配工具链和区域化运维体系,逐步将岭南地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华南其他果业主产区。同时,团队计划开放部分接口与数据标准,联动上下游设备、协作机械臂与农机平台企业,共建农业智能装备生态。作为佛山大学助力 “百千万工程” 的成果,这款智能采摘机器人正将高校科研成果与人才资源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用青春智慧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坚实的科创力量!



点赞(527)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