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我与一场龙舟赛的共鸣
当脚下的地面还在散发着晨雨的水汽,佛山大学仙溪校区的这片湖,今日静得异样,像一块深色的缎子,平铺在眼前,仿佛在酝酿着什么。崭新的航道线笔直地划开水面,空气里混着青草、湖水以及隐隐躁动的气息。
站在仙溪湖畔,只见一艘艘龙舟像一排即将离弦的箭,稳稳地搭在弓弦上,箭尖直指远方……
突然,一声鼓响!
那声音又沉又重,不像听见的,倒像是胸口被轻轻撞了一下。紧接着,更多的鼓声从四面八方跟了上来,“咚咚咚”地敲在心坎上。我循着最响亮的方向看去,一条龙舟正稳稳地定在起点。船上的年轻人,身体前倾,桨叶半悬,古铜色的手臂肌肉绷得紧紧的。那一刻,时间好像也跟着他们一起屏住了呼吸。
随着发令枪响,数条龙舟猛地冲了出去,瞬间就把那匹平静的缎子撕成了碎片。整个世界一下子被轰鸣的鼓声、飞扬的水花和震耳的呐喊填满了。水珠溅到脸上,带着凉意。那鼓点越来越急,越来越密,催着每一艘船,也催着我的心跳越来越快,手不自觉地攥成了拳头,好像自己也在船上使劲。
我听见各种口音的呐喊交织在一起——粤语的助威、带着英文词汇的香港腔、澳门话的柔软尾音,还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它们那么不同,却又那么和谐地融进了同一种节奏里。我忽然觉得,这哪只是比赛,这分明是粤港澳的年轻人们,在用一种最热血的方式打招呼,在用同样的动作告诉彼此:我们在一起。那一起一落的木桨,那穿透水雾的鼓声,不就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团结”和“拼搏”吗?它们不再是书本上的词,而是眼前这一个个湿透的背影、一声声嘶哑的吼声。
近了,更近了。我能看清澳门大学鼓手脸上抖落的汗珠,能看到香港浸会大学队员如机械般精准却又充满力量的划桨,也能看到东道主佛山大学队伍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他们的脸因为用力而涨红,甚至有些扭曲,但眼神却死死盯着前方,没有一丝一毫的游移。
五百米,是速度,更是耐力的煎熬。冲过最初的爆发后,比赛进入了最磨人的阶段。能明显看到,有些队员的动作开始变沉,呼吸像风箱一样急促。可没有一艘船慢下来。旁边的人一声吼,那只快要慢下来的桨,就又咬着牙跟上了节奏。这一刻,“团队”这个词变得无比具体——是同舟共济,是绝不能有一个人掉队。
看着他们,我忍不住想,这片湖,就像是即将到来的全运会的一个小小缩影。这里的每一声鼓,都是为更大舞台奏响的序曲;这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为那个更大的梦想积蓄力量。
最后的冲刺,反而安静了。所有的声音好像都被抽走了,只剩下桨叶破开水面的“哗哗”声,和队员们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压抑的喘息。几条船几乎并驾齐驱,龙头咬着龙头,在终点线前进行着最后的较量。
一瞬间,被抽走的声音又猛地回来了——欢呼、掌声、叹息、如释重负的笑声,像潮水般涌向湖面。赢了的队伍,许多人直接瘫倒在船上,仰面看着天空,只剩下胸膛在剧烈地起伏。稍稍落后的队伍里,也有人垂着头,但立刻就有队友的手,重重地拍在他的肩膀上。
湖水慢慢恢复了平静,映着午后的天光。我站在原地,心里那股被鼓声和呐喊激起的波澜,却久久没有平息。这场比赛,像一座桥,让三地的青年紧紧相连;像一次洗礼,让古老的龙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活了过来;也像一把火,点燃了我们对未来、对那个即将到来的全国盛会的无限期待。
鼓声停了,龙舟靠了岸。但那力量和节奏,却留在了水里,留在了风里,更留在了每一个见证者的心里,久久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