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7月21日电(通讯员:黄以琳)
的潮州古城,青瓦黛墙在晨光里晕染出历史的轮廓。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一叠泛黄的史料、几台轻便的摄影设备,走进了这座藏着无数红色故事的古城——他们要在这里拍摄一系列“红色微团课”,用年轻人的方式,让沉睡的历史重新“开口”。
潮州古城的街巷里,每一块石阶都浸着岁月的温度。实践队特意挑选了涵碧楼、潮州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地标作为拍摄地。在涵碧楼前,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听当地党史专家讲述1927年南昌起义军进驻潮州时,这里如何成为革命指挥中枢,战士们如何在古楼里连夜起草布告、动员群众;在烈士纪念碑下,他们轻抚碑上斑驳的名字,从当地老人的口述中拼凑出那些“年纪轻轻就敢扛枪”的青年烈士故事——有学生放下课本奔赴战场,有店员瞒着家人加入地下党组织,他们的生命停留在二十岁左右,却在古城的记忆里刻下了永不褪色的赤诚。
为了让“微团课”更有感染力,队员们大胆尝试了新颖形式:有人穿上灰布军装,在古巷里演绎“起义军战士向老乡借粮”的情景剧,用生活化的对话还原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有人化身“历史问答官”,对着镜头抛出“如果回到1927年,你会如何为革命出一份力”的问题,引导屏幕前的青年思考;还有人将古城的红色遗址做成“打卡地图”,用快节奏的镜头语言串联起历史事件,配上“这段历史离我们有多近?步行10分钟就能走到的地方,藏着最热血的青春”这样的青春旁白。
更特别的是,作为法学院学生,他们还从专业视角挖掘红色故事里的“法治微光”:在讲述起义军维护社会治安的故事时,特意提到当年颁布的《安民布告》如何体现“依法办事”的雏形;在介绍地下党组织活动时,结合党史资料分析革命时期的“群众纪律”如何成为早期法治精神的实践。这种“红色+法治”的融合,让党史宣讲多了一份独特的专业温度。
拍摄间隙,队员们常被路过的游客围住。有带着孩子的家长停下来问“这些故事课本里没讲过,能发我们看看吗”,有大学生拿出手机跟着镜头里的“情景剧”念起当年的革命口号。一位白发老人看着镜头里重现的场景,眼眶微红:“你们这样讲,孩子们就不会忘了啊。”
“红色铸千古,薪火永相传”——这不仅是实践队此行的主题,更是他们在拍摄中不断加深的信念。队员们说,这些微团课或许只有三五分钟,却想让看过的人知道:古城里的红色记忆从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和每一代青年都相关的“精神基因”。当镜头定格在队员们与古城红色地标同框的笑脸时,阳光穿过古楼的窗棂,仿佛在说:那些曾照亮古城的星火,正借着青春的力量,继续在新时代的天空里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