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3日,佛山大学“青行”实践团深入新兴县水台镇,以定点设摊、咨询点答疑、走访宣传等方式,将国家资助和助学政策送到有需要的家庭。
六天里,队员们多次穿梭于棠下村、良田村的村道与街道,手持宣传手册主动走访村民。在屋前院落、街边路口,他们用亲切的招呼拉近距离,逐份递发材料,详细讲解义务教育、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助学政策。

图为“青行”实践团队员们派发政策宣传手册(冼浩轩 供图)
针对家长关心的学费减免、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办理等问题,队员们耐心拆解政策细则,用通俗语言确保咨询者明晰帮扶渠道。此次活动不仅让村民全面知晓政策,更搭建起基层群众与教育帮扶体系的沟通桥梁,为后续精准服务筑牢信任根基。村民们纷纷表示,上门宣传及时实用,化解了对孩子上学费用的顾虑。
同时,实践团也带着政策“明白纸”深入水台镇中心开展入户宣传,通过面对面交流摸清需求,让教育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水台镇镇中心派发宣传册(梁舒婷 供图)
队员们逐户走访街巷村舍,在农家小院树荫下、堂屋门口与村民围坐交谈,询问家庭经济状况、子女学业及教育支出等情况,针对性讲解政策体系。他们用通俗话语解读不同教育阶段的资助标准、申请条件及流程,让村民准确理解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措施。真诚沟通消除了村民对政策的陌生感,也为后续靶向服务积累了一手资料。“这样的讲解听得懂、用得上,孩子上学的顾虑少多了”,村民的认可成为活动的生动注脚。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走访棠下村村民并宣传政策(梁舒婷 供图)
趣味互动扩影响,咨询服务促实效
下午放学时分,水台镇服务中心门口的宣传摊位格外醒目。飞镖小游戏互动区吸引大批村民驻足,实践团成员们趁机递上宣传手册与政策明信片,用轻松方式讲解资助政策核心内容。“没想到看传单还能玩游戏,孩子的上学资助政策一下子就记牢了”,刚参与游戏的邓大哥笑着说。宣传材料很快发放完毕,有效扩大了政策知晓面。

图为“青行”实践团的成员在向邓大哥讲解政策内容(梁舒婷 供图)
服务中心内的“国家助学政策”专项咨询台,则成为深度服务主阵地。针对居民提出的材料准备、网上申请操作等细节问题,队员们一对一解答,配合流程图演示步骤,确保咨询者明晰办理路径。从流动宣传到入户对接,再到摊位传播和咨询台服务,形成完整闭环,让政策从“纸上条文”变为“居民共识”,化解了寒门学子的求学顾虑。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咨询台解答居民们的问题(郑铠泓 供图)
课堂延伸传温暖,家校联动筑根基
实践团还将宣传阵地延伸至义教课堂。队员们化身讲解员,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解国家助学政策的内容、资助对象及意义。课后,实践团向每位小朋友分发宣传手册、明信片及调查问卷,鼓励孩子们带回家与父母共同阅读、讨论并填写。

图为“青行”实践团成员在义教课堂上国家宣传资助与助学政策(陈安洋 供图)
图为“青行”实践团提前准备的助学政策问卷调查(郑铠泓 供图)
这份特殊的“家庭作业”,成为连接课堂与家庭的桥梁,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政策温暖精准触达需求家庭,加深大家对政策的知晓与理解。
多维宣传织网络,点亮乡村希望光
从村道流动宣传到入户精准对接,从街头摊位传播到课堂家校联动,再到咨询台深度服务,“青行”实践团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网络。实践团负责人郑铠泓表示,活动旨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未来将持续跟踪需求,让教育帮扶政策成为点亮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这环环相扣的每一步,都在让国家资助政策的阳光普照每个角落,温暖寒门学子求学路,点燃乡村未来新希望。
(通讯员 郑铠泓、梁舒婷、陈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