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法学院衡理青舟 “百千万工程” 实践队在云浮的实践行动,是青年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他们以创新普法模式为切入点,通过 “直播破圈” 与 “政企村联动” 双轮驱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效能,为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注入青春动能。

一、创新普法模式:让法律知识 “活” 起来

实践队突破传统法条宣讲模式,将普法阵地从线下转移至直播平台,打造 “成长指南式” 普法新形态。队员深入云浮当地直播基地学习运营经验,针对青少年成长中的法律痛点(如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故事脚本。例如,在荣山中学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情景剧演绎、庭审还原和互动抢答,让近 700 名师生沉浸式体验法律的严谨与温度,相关活动被禅城法院、检察院等专业机构指导支持,形成 “高校 + 司法机关 + 学校” 的协同普法机制。这种 “故事化解读 + 沉浸式体验” 的创新形式,使原本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获基层干部点赞并成为乡村普法新载体。

二、政企村联动:构建基层治理 “同心圆”

实践队以 “法律 + 文旅” 融合为突破口,推动普法与乡村发展深度绑定。在西睦社区,队员与驻村工作队共同优化普法方案,并身体力行参与环境整治,在实践中理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在塔脚村,他们结合当地禅文化资源与荔枝林产业,为普法 IP 设计提出 “文旅 + 法治” 联动方案,例如在特色村落设置法治文化打卡点、开发禅意主题普法文创产品等,既增强法律宣传的趣味性,又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文化内涵。这种 “需求调研 — 方案共创 — 实践落地” 的闭环模式,有效整合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资源,形成 “普法助力文旅、文旅反哺普法” 的良性循环。

三、政策赋能与长效机制:扎根乡土的实践逻辑

实践队的行动深度契合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战略部署。该工程以县域为载体、乡镇为节点、乡村为基础,强调城乡融合与内生动力培育。云浮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近年来通过佛山对口帮扶引入资金 9.07 亿元,推动 21 个镇培育特色产业。实践队在此背景下,将佛山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云浮的乡土需求精准对接:一方面,通过直播普法扩大法治覆盖面,助力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文旅 IP 设计激活乡村资源,呼应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的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实践队的探索并非孤立个案 —— 其在禅城开展的 “法治赋能 + 文化传承” 实践已形成成熟经验,累计开展活动 12 场,辐射群众超 1700 人次,这种 “跨区域复制 + 在地化创新” 的模式,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的路径参考。

四、未来展望:从 “星火” 到 “燎原”

实践队下一步计划将成熟的直播方案下沉至云浮更多乡村,重点针对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定制化普法,并探索 “法治教育 + 非遗传承” 的融合路径。例如,在 “青年村晚” 等文化活动中嵌入法治元素,通过粤剧、山歌等本土艺术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这种 “普法搭台、文化唱戏” 的模式,既能延续云浮 “以文化人” 的传统治理智慧,又能借助青年创意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实践队通过 “青法南粤行” 品牌项目,正在构建 “高校 — 政府 — 社会” 协同的长效机制,未来或可拓展至法律援助、基层治理培训等领域,成为连接城市资源与乡村需求的常态化桥梁。

结语

衡理青舟实践队的云浮实践,本质上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赋能:青年在服务基层中深化对国情的认知,乡村则通过青年的创新思维激活发展潜能。这种 “以法治之光点亮振兴之路” 的探索,不仅为云浮乡村注入了法治基因,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 “青年 + 乡村振兴” 的可复制样本。正如 “百千万工程” 强调的 “分类施策、改革创新” 原则,唯有将专业知识与乡土智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点赞(586)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