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战略交汇下,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积极响应号召,于7月14日深入潮州市湘桥区城西街道,开展“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此次实践以“法治护航绿美建设”为特色,通过访谈基层治理者、解析生态规划、挖掘公众参与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基层路径。
生态治理的精细化实践
城西街道作为潮州市生态建设的标杆区域,近年来通过“规划先行、全民参与”模式实现生态蝶变。据街道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当地创新“三维绿化体系”:在宏观层面,统筹潮人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节点,构建“一江两岸”景观带;在中观层面,推进道路绿化升级,完成8765株苗木种植,打造“一街一景”特色绿道;在微观层面,推行“见缝插绿”工程,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口袋公园,让绿色渗透城市肌理。
值得关注的是,街道通过“党员认养+群众管护”机制激活基层力量。党员干部带头认领树木并挂牌公示,发动村民参与“四旁五边”(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及山边、景区边)绿化管护,形成“种绿、护绿、爱绿”的全民共识。
生态红利的链式释放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撬动乡村经济转型。上洲村村民陈先生表示,随着湿地公园建成和周边环境提升,村里新增3家特色民宿和2个研学基地,周末游客量较往年增长200%。“以前荒地变绿地,现在绿地变‘金’地。”他指着自家的“岛屿时光”民宿说道,智能化家居与生态景观的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
城西街道的实践印证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逻辑。街道通过整合潮人文化、湿地生态与研学资源,打造“生态+文旅”产业链,带动就业岗位超200个,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法治赋能的青春担当
实践队结合法学专业优势,聚焦生态治理中的法治保障。队员们发现,城西街道通过“村规民约+法律宣讲”模式,将生态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例如将垃圾分类、古树保护等内容写入村规,形成“自治+法治”的双重约束。
“我们将以基层经验为蓝本,开发‘绿美广东’普法课程,并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传播生态法治理念。”实践队队长表示,后续将联合社区开展“生态法律明白人”培训,推动法治思维在乡村落地生根。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生态治理的“解剖式”学习,更是青年学子以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如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所言:“当法治思维与生态智慧碰撞,当青春力量与基层治理融合,绿美广东的画卷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追踪城西街道的生态治理经验,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潮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