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资助政策不仅“扶困”更“强志”?7月7日,佛山大学法学院扬帆曜航实践队走进梅州市五华县“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馆,将红色革命教育与资助下乡深度融合,探索“精神引领+物质保障”的乡村育人新路径。
实践队踏入五华红色体验馆,在讲解员讲述中展开历史画卷。从“华光初现”的1925年东征播撒革命火种,到“华光涅槃”的艰难岁月,再到“华光溢彩”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五华在教育资助、民生保障领域持续发力——从革命年代先辈们克服艰难条件创办学校、让穷孩子有书可读,到如今“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资助政策全面落地,物质帮扶与精神引领始终交织传承。
当代教育资助正是对革命先辈“穷孩子也要读书”理想的践行,让政策从单纯的经济帮扶升华为“传承革命初心”的使命担当,为资助政策注入“强志赋能”的精神内核,让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信仰力量浸润童心,让资助育人的温暖阳光照亮每一个困境学子的成长之路。
红色革命文化对未成年人而言,是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而教育资助政策则是保障困境学子成长的“物质基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托举乡村少年的成长梦想。
五华在红色教育与资助育人协同传承中,探索出独特路径。交流中得知,五华县大部分学校都组织过学生参观过体验馆,感受革命精神。谈及讲解内容,讲解员会因受众有别灵活调整,面对中小学生,既以概括五华革命历史为主线,也会细致讲述先辈们“为群众谋幸福”的事迹,让孩子们理解今日的资助帮扶与革命理想的内在关联。同时,五华县会组织中小学生学生参与到讲解员的培养活动中,亲自讲解蕴含红色革命精神的故事。
这种“红色教育+资助育人”模式,让资助政策不再仅仅是经济支持,而且实现了从“物质兜底”到“精神铸魂”的升级,为乡村困境学子构建起“强志赋能”的成长保障。
扬帆曜航实践队此次探寻,不仅是自身的学习感悟,更意在探索校地协同传承红色文化与推进资助育人的融合之路。下一步,团队将带着这份红色印记与思考,以五华红色资源为依托,积极推动校地协同,让红色精神与资助政策在乡村振兴中同频共振,将红色火种与希望暖流播撒进更多未成年人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