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讲解 “胡诌风” 要不得
余明辉
旅游热持续升温,文博场所成了游客青睐的打卡地。越来越多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想通过讲解读懂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文博讲解需求水涨船高。可现实中,不少“导游”的讲解却变了味——渲染封建迷信、歪曲历史事实、传播低俗内容,这场本该传递文化魅力的讲解,沦为胡诌乱侃的闹剧,着实令人忧心。
一、“胡诌风”花样翻新,消解文化本真
文博讲解的“胡诌”,早已不是偶尔的口误,而是成了某些人博出位和牟利的“套路”,表现花样百出,偏离文化正轨。
在歪曲历史事实上,有些讲解完全脱离史料,全凭想象力“创作”。今年5月份,有导游在讲解圆明园相关展品时,竟将纪念雨果的雕像说成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引发巨大舆论热议。要知道雨果当年可是写下书信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正义之士,这般颠倒黑白的讲解,让历史真相被彻底扭曲。
渲染封建迷信,更是不少“野导游”的“拿手好戏”。在一些古墓遗址或陈列陵墓文物的展厅,导游们总能编出一套套“风水玄学”:指着墓道朝向说“这是‘七星续命布局,摸一摸墓砖能保家人平安”,拿着仿制的陪葬玉器宣称“戴在身上能驱邪避灾”,甚至诱导游客对着文物许愿、跪拜。
传播低俗信息,则让文博讲解彻底丢了文化格调。有导游在讲解古代生活场景展区时,对着铜镜说“这是古代女子的‘梳妆镜’,背后的花纹藏着不可描述的寓意”,还编出低俗段子调侃古人婚恋;讲解文人字画时,不聊书法笔法、绘画意境,反倒盯着题跋里的人名编造“风流韵事”。这些低俗内容,把庄重的文化讲解变成了博眼球的“八卦大会”,让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荡然无存。
二、“胡诌风”危害深远,动摇文化根基
文博讲解的“胡诌风”,看似只是几句不当言论,实则危害远超想象,从个人认知到文化传承,都在被悄悄侵蚀。
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而言,错误的讲解会扭曲其历史认知。青少年正处于形成历史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很多时候依赖于游览中的讲解。如果导游把 “大禹治水”说成“神话传说,毫无史实依据”,把“文成公主入藏”解读成“单纯的政治联姻,没有文化交流意义”,这些错误信息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导致其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历史人物的价值产生误解,甚至怀疑历史真实性。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胡诌风”会消解文化的严肃性与厚重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工艺技术和人文精神。可当讲解变成编造故事、传播迷信,文物就成了“道具”,文化成了“噱头”。这样的讲解会让公众觉得传统文化只是荒诞的传说,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之心,长此以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便会失去根基。
更严重的是,“胡诌风”会破坏文博场所的文化氛围,影响文旅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一旦“胡诌讲解”的负面新闻频发,会让公众对文博旅游失去信任,甚至不愿再走进博物馆、景区,这不仅会影响文博场所的吸引力,还会制约文旅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深挖 “胡诌风” 成因,找准问题症结
“胡诌风”能在文博讲解中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是“野导游”准入门槛低,专业素养缺失。目前,正规导游需要通过考试获取导游证,接受专业培训,但很多在文博场所揽客的“野导游”,既没有相关资质,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历史文化知识。他们大多是临时入行,靠着网上搜来的碎片化信息、道听途说的段子就上岗讲解。有的甚至连文物的基本年代、用途都搞不清楚,为了吸引游客、留住客源,只能靠编造猎奇故事、渲染封建迷信来“撑场面”。
其次是部分游客存在猎奇心理,为“胡诌风”提供了生存土壤。不少游客参观文博场所时,对严肃的历史文化知识兴趣不高,反而对“宫廷秘闻”“风水玄学”“低俗段子”充满好奇。这种需求导向让不少“野导游”看到了“商机”,刻意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把讲解变成了“故事会”。甚至有游客主动要求导游“多讲点野史”,这种错位的需求,进一步助长“胡诌风”的蔓延。
最关键的是监管缺位,违法成本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虽然 2023 年《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对歪曲史实、戏说历史的行为及时纠正,纳入“黑名单”管理,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仍存在漏洞。一是文博场所人流量大,尤其是节假日,“野导游”流动性强,工作人员难以实时监管每一位讲解员的讲解内容;二是对于“胡诌讲解”的处罚缺乏明确的细则和力度,多数时候只是口头警告、驱散,很少有“野导游”因胡诌讲解被列入“黑名单”、面临实质性处罚。违法成本远低于获利,让不少“野导游”有恃无恐,继续在文博场所胡编乱造。
此外,官方讲解服务供给不足,也给“野导游”留下了空间。而“野导游”随叫随到,能提供“个性化”讲解,价费性价比高,虽然内容虚假,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方讲解的缺口,这也让“胡诌风”有了生存的缝隙。
四、多方协同发力,吹散 “胡诌风”
遏制文博讲解“胡诌风”,不能只靠道德谴责,需要政府、文博场所、讲解员、游客多方协同,从制度、监管、供给、意识等多方面发力,形成治理合力。
对政府部门和文博机关而言,要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筑牢“防火墙”。一方面,要加快制定文博讲解管理细则,明确讲解员的准入标准,通过历史文化知识、文物保护法规等内容的考核,获取资质后才能上岗;同时划定讲解内容的“红线”,明确哪些内容属于歪曲历史、传播迷信,制定对应的处罚措施,比如初次违规列入警示名单,多次违规则纳入行业“黑名单”,禁止从事讲解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管,文博场所要安排工作人员巡查,同时开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游客对“胡诌讲解”进行举报。对查实的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罚,让“野导游”付出代价,形成震慑。
文博场所要提升官方讲解服务供给,挤压“野导游”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增加官方讲解员数量,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组建专业讲解团队;另一方面,要优化讲解服务,比如推出不同主题的讲解路线,提供定时讲解、预约讲解等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可利用科技手段,推出免费语音导览设备、AR讲解等,让游客能自主获取准确的讲解信息。
对讲解员而言,要坚守职业操守,提升专业素养,当好“文化传递者”。无论是官方讲解员还是社会讲解员,都要认识到讲解工作的意义,不能把讲解当成牟利的工具。要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熟悉文物背景,确保讲解内容准确、客观;同时要摒弃低俗化、猎奇化的讲解方式,用生动、专业的语言传递文化内涵。行业协会也可定期组织培训、交流活动,帮助讲解员提升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游客也要转变观念,增强辨别能力,拒绝“胡诌讲解”。要摒弃猎奇心理,认识到文博讲解的核心是获取历史文化知识,主动选择官方讲解或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服务;另一方面,要提前“备课”,通过文博场所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渠道了解文物基本信息,这样在听讲解时,就能辨别内容是否真实,发现“胡诌讲解”及时举报。
文博讲解不是“故事会”,而是连接历史与公众的桥梁,承载着传播文化、弘扬精神的使命。“胡诌风”吹散的不仅是历史真相,更是公众对文化的敬畏。只有多方携手、久久为功,才能彻底吹散“胡诌风”,让文博讲解回归本真,让每一位走进文博场所的游客,都能真正读懂文物、读懂历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