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环两江(西江、北江)示范区成为佛山人的热议词。这是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首次提出的沿江发展新路径。两江贯通五区,既是黄金水道,又是生态绿脉,成为佛山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天然纽带。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条新路径背后,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作为资源要素保障部门,近年来,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坚守生态底线,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在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全域整治、要素保障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岭南山水间,是佛山生态资源的“宝藏”,也将成为文旅品牌的“代表作”。不断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佛山正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自然资源工作“成绩单”也更加厚实和亮眼。

“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认识佛山,要先从“山”说起。
数千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后,山体峰峦垒叠,山势起伏,逐渐形成西樵山。今日的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山森林面积1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5%,植物种类有800种以上,仅乔灌木就有400种左右。
西樵山就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佛山西部。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佛山长期致力于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林长制、落实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的生动体现。
西樵山。戴嘉信 摄
2024年,佛山在市自然资源局及各分局加挂市林业局及市林业局分局牌子,并在西樵镇等12个林业重点镇街完成林业工作站的挂牌工作。目前,佛山已实现市、区“林长+警长+检察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全覆盖。
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深入推进,佛山的山林越来越茂密,绿色家底不断增厚。仅2024年,佛山就开展林分优化1.76万亩、新造林抚育1.48万亩、森林抚育1.23万亩,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此外,佛山还举办了超3000场植树活动,种植各类苗木约60万株、主题林约1100片。
绿美佛山不仅仅是山林的葱郁,更是生态与城乡发展的深度融合。过去两年间,佛山对标绿美广东的战略部署,深化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八大行动”,统筹推进“岛、岸、路、桥、山、园”一体治理,在工业大市山水间下好绿色发展大棋,将生态美“植”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城区,王借岗森林公园等绿美广东省级示范点建设成效加快显现;在乡镇,绿美乡村、“四小园”“名企百园”如雨后春笋涌现,越来越多地方从“见缝插屋”逐渐变成了“留白扩绿”“见缝插绿”。
绿了生态,美了环境,更要富了生活。佛山更注重丰富“绿”的内涵,做足“美”的文章,用好“绿美资源”发展“绿美经济”。
南海九江镇下西社区,近年一手抓绿美生态建设提升风貌品质,一手抓艺术文化赋能经济产业发展。以水为道,社区内18座闲置老旧蚕房被盘活起来,引入古董摩托车展览馆、特色餐饮等业态,有效带动了集体收入增加。
高明杨和镇大田村皂幕山片区种植柿子约1000亩,规划“幕光柿隐”旅游度假区;更合镇吉田村大香山规划建设的“柿橙了”小镇成功引入吉田智慧农业园、星空露营区等农文旅亮点项目,实现绿色发展与富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辽阔山乡间,佛山正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城乡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交融共生,撬动经济的规模之变、质量之变。
绿美佛山不仅仅是山林的葱郁,更是生态与城乡发展的深度融合。戴嘉信 摄
去年8月,自然资源部的一份文件,让佛山顺德乐从镇上华村广受关注。自然资源部梳理了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发布了试点工作首批18个典型案例。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改造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上榜的案例。
改造前,这里还有着一大片破旧落后、安全隐患大的工业厂房。改造后,上华产业园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医药产业,以高新科技企业、以高企培育种子企业为招引目标,已招满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据介绍,上华产业园的打造,使上华村园区土地租金保持稳定增长,每年租金会有2%的递增,30年流转期满后土地的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将无偿移交村集体,成为上华村可持续发展的“金凤凰”。
这不是个例。在佛山,像上华产业园一样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转身的例子正越来越多。
上华智能智造产业园改造前后对比图。部门供图
作为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制造名城,佛山市用地早、用地碎,效率不高,在当前形势下,依靠土地扩张、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
为破除土地制约瓶颈,佛山坚持“制造业当家、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去年,佛山出台试点实施方案,启动58个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共2.14万亩。
此外,佛山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基本完成南海区和顺德杏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阶段任务,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暨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全面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
以南海为例,三年间,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近2.6万亩,综合整治近6.2万亩,整备连片产业用地近2.5万亩;连续三年每年供应产业用地超6000亩,每年带动招商项目签约投资额超1000亿元。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南海推动了土地连片集约、腾挪归并,实施整治项目超1100个,累计投入资金约760亿元,“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城乡融合图景逐步显现。
保护农耕肌理、留住乡韵乡愁,释放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修复生态基底、提升人居环境,深化制度改革、共享土地红利……在佛山,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佛山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基本完成南海区和顺德杏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阶段任务。资料图片
佛山还探索推动“首席设计师、社区建筑师、乡村规划师”三师工作,通过“三师”深入区镇、村(社区)一线,持续跟踪规划管理和基层服务,推动重点片区建设从粗放式、静态式管理向精细化、全过程治理转变,乡村规划从“标准图规划”到“行动式规划”的转变。
农历新年前后,佛山“烟火气”升腾——一边是老街区、老旧建筑活化焕新生,游客络绎不绝;一边是重大项目开足马力施工,抢工期、保进度,随处可见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在广湛高铁在建规模最大站房佛山站项目工地现场,近500名建设者将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继续冲刺2025年2月底正线主站房-2.2m承轨层结构施工关键节点。
事实上,这是一场历时多年的持久战。早在2022年,项目之初,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就为项目“量身定做”用地审批工作方案,倒排工作时间,全方位全流程做好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工作。
项目先行用地材料从组卷上报到获得先行用地批复仅用11天,为项目先行开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广湛高铁佛山站项目现场支护结构、地铁3号线保护结构、东西两翼桩基和承台施工已全部完成,车站信号楼完成封顶。
广湛高铁在建规模最大站房佛山站项目工地现场。廖明璨 摄
土地是项目建设的基础要素保障。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在守住底线、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着力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总投资达100亿元的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8天内完成成片开发方案批准,9天内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规备案,9天完成建设用地审批,省自然资源厅2小时完成用地指标审批,创下全市用地报批手续办理时效新纪录。
“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从落地建设,到一期建成投产,全过程体现了项目建设的‘佛山速度’。”该基地总经理刘伟明说,回顾该项目在佛山的投资建设历程,市区镇的办事速度不仅创下了全市用地报批手续办理时效的最快纪录,也刷新了星源材质全球各个基地建设效率的最佳纪录。
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创下了全市用地报批手续办理时效的最快纪录。戴嘉信 摄
用地审批是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进度,不能慢,更不能等。全市自然资源部门主动创新,加强体制机制迭代创新,推进服务流程再造,优化政策供给,通过保障前倾、研判前移、服务前置,推行容缺预审,“跑”出用地审批加速度,保障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此外,佛山通过不断深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改革,推进存量用地提质增效。数据显示,2024年,佛山在自然资源工作上10项指标获得全省地级市第一;近三年,6项指标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工业用地供应面积、批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数量及范围、办理确权登记业务总量、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面积、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款、批准城镇村分批次建设用地面积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工业用地供应面积、批准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数量、办理确权登记业务总量位列全省第一。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要打造“百千万工程”环两江(西江、北江)示范区,强化市级统筹、规划引领、镇村协同、要素保障,打造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实施首席设计师、乡村规划师、社区建筑师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有序利用,做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老旧工业园区改造,迭代升级“城市家具”,打造集绿化、美化、彩化、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空间。提升绿美生态质量,提升“含绿量”,持续推进植树造林,抓好山上、山下、干线绿化,推进拆违建绿、留白扩绿、见缝插绿、立体植绿。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如何以“百千万工程”环两江(西江、北江)示范区为纲,系统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向纵深迈进,答案仍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