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民安,民之所盼,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司法服务保障。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正凭借氢能、智能安全应急等新兴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

为助力建设产业向新、生态向美、民生向暖的现代化活力新丹灶,南海法院丹灶法庭把党建引领贯穿人民法庭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推动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近导入、多元化解、综合防治,为丹灶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一抹亮色“枫”景。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丹灶人民法庭。

搭平台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

“不用去法院,纠纷在社区里就能解决。”丹灶法庭搭建的调解实践平台,让社区群众感受到了实在的便利。

早前,南海区丹灶镇东联多元解纷工作室的驻点调解员麦兰诗,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校园纠纷。

一名小学生用笔戳伤同班同学,受伤孩子家长要求道歉未果,就在家长微信群“曝光”了此事,对方孩子家长认为此举是诋毁,遂报警认为构成诽谤罪。

了解情况后,麦兰诗通过调解指导微信群向丹灶法庭庭长冯载勋反映此事。

“在群里言辞激烈地指责严格意义上不构成诽谤,此事双方都有过错,保护孩子不受此事困扰才是最重要的。”冯载勋建议麦兰诗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调解,引导双方理性思考。

在法官的专业指导下,麦兰诗及时让家长们“消了气”,达成相互诚恳道歉的调解协议。

“一站式”解纷,“家门口”无讼,丹灶法庭在推动纠纷就近导入,快速化解的同时,还在法庭设立类型化、特色化调解工作室,不断探索纠纷化解新路径。

法官在丹灶法庭“有为和解学堂”为丹灶镇28个乡村社区的调解员开展指导调解培训。

老张,是南海法院的特邀调解员,由于为人公道、调解经验丰富,附近群众遇到各种小矛盾,都愿意先听一听他的意见。

今年初,老张在丹灶法庭成功化解了一起商铺租赁纠纷。

一家餐饮店在周末用餐高峰突然遭遇停电,导致部分食客跑单走人,鱼池大量海鲜缺氧而死。店主认为是房东电线设置不合理,欲向房东索赔。而房东则以出租商铺从未出现类似过失为由,拒绝赔偿。

经过了解,老张凭借丰富的装修经验,很快便有了判断,他提出:“突然停电是因为商铺电箱无法负担餐饮店周末用餐高峰的用电负荷,因此房东应承担责任。而餐饮店主因周末大量备货而导致的损失,不宜全部归责于房东。”

店主和房东认为老张的分析合理,对损失责任划定也较为认可,在对赔偿金额进一步商定后,双方在工作室签订了调解协议。

2022年11月,丹灶法庭在辖区推动成立首个多元解纷工作室。如今,在丹灶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丹灶镇已形成以丹灶法庭为支撑,以4个多元解纷工作室覆盖丹灶全域,以商会、氢能产业多元解纷工作室等多个平台为延伸的“1+4+N”调解实践平台,将多元解纷动能延展至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2024年以来,全镇前端化解各类纠纷超2200件。

南海区氢能产业链诉源治理工作室。

巧赋能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责

“这个‘工具箱’,帮大忙了!”去年底,麦兰诗用丹灶法庭开发的“随手调”工具箱帮徐先生解决了“烦心事”。

徐先生2016年把厂房租借给蒋先生用于生产经营,租期本应到2025年4月,但因计划搬迁,蒋先生想提前解约。徐先生要求支付租金损失的35%违约金,遭到了蒋先生的拒绝。

在调解中,麦兰诗依据“随手调”工具箱中的典型案例,向徐先生解释道,这个法院案例,因违约金超过确定损失的30%,被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法官酌情降低了违约金额,您提出35%的违约金确实太高了……”

麦兰诗专业细致的讲解赢得了徐先生的肯定,双方在工作室签订了调解协议,并现场连线丹灶法庭法官对调解内容进行了司法确认。

调解员获“随手调工具箱”。

聚焦前端解纷“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难点,丹灶法庭还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开发“随时问”大数据分析调解助手,积极探索司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司法服务中的实践和应用。

“司法大数据调解助手能快速评估诉讼风险,查询类案信息,调解效率确实提高不少。”2024年12月初,丹灶罗行多元解纷工作室调解员何志炜在“随时问”司法大数据调解助手的帮助下化解了一起物业纠纷。

某小区有一名从事汽修工作的业主康某,购房后空置,并把钥匙交给物业请求帮忙照看。2024年5月,康某将一批汽油放到屋内。两周后,康某带买家看房,机油倾倒流淌,屋内气味刺鼻,卖房计划泡汤。

康某认为物业没有及时处理,影响了房子出售,应赔偿损失,并以此为由拒交物业费。

“鉴于业主没有告知物业公司其存放机油有泄漏风险,如要追究赔偿责任,需要证明物业公司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在随后的调解中,何志炜通过展示司法大数据调解助手对双方的权责分析和丹灶法庭法官在结对指导微信群里的专业意见,成功引导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并连线丹灶法庭完成了司法确认。

调解员运用“随处连”调解平台连线南海区法院丹灶法庭法官进行线上司法确认。

为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责,丹灶法庭通过建立结对指导微信群、依托“有为和解学堂”与丹灶镇党委党校携手开展调解培训等举措,为全镇28个乡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和超300名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提供常态化精准培育。2024年至今,累计开展指导调解培训8场790人次。

“丹灶法庭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帮助村居调解员提高调解能力,就地、就近化解了大量的纠纷,为建设新时代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了优质的司法服务。”全国人大代表、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旺弟评价道。

履职能

服务绿美宜居丹灶建设

“希望经过改造升级,这里的环境能有所改善。”看着已经腾退的养猪场,来自丹灶镇某村的黎叔不由感叹道。

1998年起,黎叔便在村里一块800平方米的自留地上开始圈养贩卖生猪。然而,近年来猪场陆续被工业区、学校等楼房包围,养猪的臭味和污水让附近居民颇有怨言。村经济社经过集体投票,决定收回土地用于美化村居环境,却遭遇黎叔的强烈反对。直到法院判决下来,黎叔仍拒不搬离。

做实定分止争,解开黎叔的“心结”,丹灶法庭庭长冯载勋多次走进养猪场对周边土地受污染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并开展现场调解。

“猪场所占的自留地本是集体所有,村集体投票收回,理应配合。猪场的臭味和污水已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不及时整改很有可能会被处罚。”冯载勋从生态环境保护、村民身体健康、集体自留土地法定权利义务等角度出发,对黎叔进行了耐心的普法和引导。黎叔最终主动清空猪场并搬离。

事后,为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丹灶法庭河湖法官董睿和蔡剑波以案释法,通过开展“送法进村居”“送法进园区”等生态环境普法活动,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从守护良好居住环境,到融入生态环境纠纷基层治理,丹灶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促成全国首张跨省司法碳票交易成功,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

全国首张跨省司法碳票成功交易。

2024年11月,丹灶法庭在审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时发现,某“专精特新”企业因未按要求及时为新建厂房办理环评验收手续,当地执法机关拟对该企业进行行政处罚。

为服务保障企业有序发展,通过柔性执法的方式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南海法院依托与贵州黔东南雷山法院及行政机关之间建立的联动协作机制,经咨询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专家的意见,积极引导该公司自愿购买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碳汇履行生态修复义务。

同年12月16日,全国首张跨省司法碳票在丹灶法庭现场交付,此次交易是“双碳”目标在司法领域的落实,也是丹灶法庭助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

“丹灶法庭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环资案件调解有创新,民事案件调解有温度,值得肯定。”2025年2月,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智荟蓝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保工程师苏荣欢在丹灶法庭视察时评价道。

苏荣欢(右二)在丹灶法庭视察多元解纷工作站。

“我们将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继续探索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厚植人民法庭根基,下好多元解纷‘妙手棋’,将优质的司法服务延伸到村居社区的细微之处,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注入更多法治力量。”冯载勋表示。

(来源:南方+客户端、南海法院、丹灶法庭)

点赞(0)
立即
投稿

网信佛山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